BOB体育官网app下载

海盐县打造“杭州湾两桥之间黄金海岸经济带”中长期规划(2023-2035年)

2024-02-09 BOB体育官网app下载

  海盐县东濒杭州湾,拥有477.0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53.48公里的黄金海岸线,是浙北海岸线最长且唯一县城滨海的城市。

  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同志在嘉兴调研期间,提出打造杭州湾跨海大桥和嘉绍大桥之间黄金海岸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建设杭州湾两桥之间黄金海岸经济带,既是深入贯彻落实习重要嘱托,积极做出响应浙江海洋强省、三个“一号工程”和“十项重大工程”等重大战略的新途径,也是推进海盐县努力建设长三角创新活力之城、杭州湾滨海魅力之城、新时代富裕智慧之城,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最精彩板块的海盐样板的新实践。为充分的利用滨海岸线资源,逐步优化县域生产力布局,全力发展绿色新兴起的产业,着力构建滨海“万亩千亿”高水平发展大平台,特制定本规划。方案规划期限为2023-2027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

  区位战略优势突出。海盐位于长三角5个现代化大都市(沪、杭、甬、苏、宁)地理中心,地处杭州湾北岸十字枢纽。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两大国家战略以及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向拓展带在此交汇,同时也是G60科创走廊的特色节点,国家战略效应叠加集成、同频共振,赋能海盐发展,有力支撑海盐从“运河时代”走向“海洋时代”“湾区时代”。海盐交通便利,全境15分钟上高速,至沪杭苏甬1小时交通可达;随着通苏嘉甬高铁、沪平盐城际铁路的全面开工建设,海盐将加快驶入“轨道上的长三角”。

  文化旅游资源优质。历史背景和文化源远流长,海盐县拥有6000余年文明史和2200多年建县史,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认定为“千年古县”。拥有国家4A级景区2个(南北湖景区、绮园景区)。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8项、市级49项、县级84项。拥有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8名,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3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个。海盐名人辈出,有东晋文学史学家干宝、唐代大诗人顾况、出版巨擘张元济、漫画家张乐平、先锋派作家余华等。

  海洋资源得天独厚。海盐东南濒临杭州湾,海域面积477.06平方公里,拥有53.48公里的黄金海岸线,是浙北海岸线最长且唯一县城滨海的城市。大陆岸线%。海域内有白塔岛岛群等大小岛屿14个。海盐港区可供建设生产性码头岸线公里,其中可供建设万吨级以上生产性深水泊位岸线公里。海域外围有舟山群岛作为天然屏障,泊稳条件良好。航道水深稳定、潮差大,利于船舶乘潮进出港。

  经济总实力稳步提升。202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639.84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323.51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3.2:58.3:38.5。高端装备制造、智能集成家居、现代农业等优势产业不断精进,核电关联及核技术应用等特色产业影响力日益扩大,未来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起的产业加速培育。拥有省级开发区2个,省级高新区1个,特色小镇3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核电关联高新技术园区成功创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截至2022年底,累计拥有规上工业公司767家、上市企业8家。累计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1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共63家。

  生态海岸带建设成效初显。海盐有全国首个以“海塘”为主题的国家级鱼鳞海塘水利风景区,“来海盐看日出”已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海盐澉浦海岸线是浙江省生态海岸带河口田园型示范段,南北湖高端旅游休闲区入选浙江生态海岸带十大标志性项目,开元森泊等重点项目正积极地推进。近五年完成水利投资31.32亿元,临江(海)一线年一遇高标准海塘。近年来,海盐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三次荣获浙江治水最高奖“大禹鼎”,连续四年获评美丽浙江建设考核优秀县,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海盐港区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已建成万吨级泊位6个,拥有海河联运内河泊位3个。2022年,海盐港口吞吐量达到3407万吨,其中内河吞吐量2043万吨,外海吞吐量1364万吨,完成海河联运货物吞吐量100万吨。千吨级航道连通京杭大运河等主干航道,在建的传化(长三角)智慧港将打造灯塔型海河联运物流基地。近年来,海盐内河航道等级大幅度的提高,截至2022年底,全县定级航道共37条,总里程239.22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36.03公里,占总里程的15%。已建设污水处理厂1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1个,餐厨垃圾处理设施1个。交通建设持续加快,沪平盐城际铁路、通苏嘉甬高铁、嘉兴至海盐快速路射线项目(一期)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已开工建设。

  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县委县政府成立海盐县海岸经济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统筹开展海岸经济带建设工作,出台《海盐县生态海岸带建设方案》《海盐县滨海旅游发展规划》《海盐县绿道网专项规划(2021-2035)》等相关规划。构建并完善县、镇(街道)分级负责、各部门协同推进的黄金海岸经济带发展工作机制。

  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全县GDP、规上工业增加值在全市排名相对靠后,区域内以中小企业为主,缺乏有一定的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行业引领型大企业。部分企业技术上的含金量较低,附加值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高能级科创平台及科创人才相对短缺。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目前全县对外运输主要是依靠公路完成,结构相对单一;乍嘉苏高速、杭浦高速相互连通不够便捷。区域内河高等级航道占比少且未相互连接成网,港口泊位呈现散、小、弱的特点。公用码头专业性泊位较少,货运种类单一;海河联运衔接有待提升。海洋优势发挥不充分。海盐县约31%岸线划入了海域生态保护红线,海域生态保护红线区域面积为全市最大,限制了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南北湖风景区等滨海旅游潜力尚未充分挖掘。海盐港区吞吐量不大,2022年完成外海吞吐量1364万吨,仅占嘉兴港总量的10.3%,除依托近海核电站发展起来的核电关联及核技术应用产业外,海洋新兴起的产业发展不足。

  海盐作为长三角的中心腹地、杭州湾的湾区前沿,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一是海洋经济“引擎”作用将不断增强。习亲自擘画的海洋经济蓝图,指引嘉兴深耕“蓝色沃土”。海盐港区是嘉兴三个港区中海岸线最长的一个,发展海洋经济具有显著优势。在国家“一带一路”和海洋强省战略下,海盐要不断夯实内功,劈波斩浪,向海而兴,推动海洋经济迈向深蓝。二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将持续深化。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速推进,必将促进长三角城市群之间资源要素同城化谋划、联动式合作和一体化发展。海盐可充分借助地处长三角地区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推动实现与长三角交通共联、产业共兴、科创共用、城市共进、民生共享、生态共保、制度共通,在开放中高质量融入长三角、走向全世界。三是高铁时代将真正来临。通苏嘉甬高铁、沪平盐城际的开工建设,让海盐人民的“高铁梦”成为现实,将极大改善海盐沿线区域对外交通环境和投资环境,带动人才、资源、产业的集聚与升级,形成区域发展新动能,支撑海盐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四是城乡融合发展将深入推进。作为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唯一试点县,海盐以“城乡一体化”为载体,在全国率先走出了一条以标准化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之路。随着嘉兴成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海盐将进一步加大在基本民生性服务、公共事业性服务等领域的探索实践,持续放大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示范效应。面对这些重大机遇,海盐要保持定力,科学研判,主动求变,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海盐新篇章。

  高举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忠实践行“八八战略”,牢记“三个示范”嘱托。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进浙江海洋强省、三个“一号工程”和“十项重大工程”等重大战略实施为契机,加强陆海统筹规划建设,坚持海洋资源优势与产业转型升级和开放型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推动树立全国城乡协调共同富裕典型示范,着力构建“一带引领、一轴带动、四片协同、多点支撑”的发展总体格局,高质量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高站位实施开放创新,高效率加速城乡融合,充分利用滨海岸线资源,推进海岸经济带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奋力打造杭州湾两桥之间黄金海岸经济带海盐特色“金名片”。

  陆海统筹,协同一体。全县域全方位系统谋划海岸经济带发展,正确处理陆地与海洋、开发与保护等关系,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需要,聚焦产业强劲、设施完善、开放有力、创新精进、服务均衡和环境优美六大篇章,打造开放包容、宜居宜业、精致优雅的品质县城。

  产业兴海,创新驱动。做强重大产业平台,加快产业沿海岸经济带集聚集群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对海岸经济带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的支撑作用,坚定“科创+产业”道路,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耦合,加快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融合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高端引领,开放拓展。立足国际视野和一流标准,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抢抓海盐纳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向拓展带契机,加快融入沪杭苏甬,突出产业合作,深化一体协作机制,增强参与资源配置的能力。

  绿色发展,生态优先。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化陆海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视对自然岸线、湿地、近海海域、山林、水系等自然资源的保护,立足清洁能源产业优势,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模式和路径,实现黄金海岸经济带可持续发展。

  品质民生,幸福沿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补齐民生短板,锚定“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目标,持续打响民生优享品牌,推动共同富裕更加真实可感,打造幸福满满的“温暖海盐”,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环杭州湾高质量产业带新增长极。把握杭州湾跨海大桥和嘉绍大桥两桥优势,充分利用滨海岸线资源,进一步优化县域生产力布局,大力发展绿色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着力构建滨海“万亩千亿”高质量发展大平台。坚定“工业强县”不动摇,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聚焦创新发展,坚定转型定力,坚持走“专精特新”之路,推动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全力打造湾北新区高质量产业带主阵地。

  高水平开放创新战略枢纽。积极谋划综合交通网络,抢抓通苏嘉甬和沪平盐城际铁路建设机遇,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向拓展带重要节点。持续推进国际友城互动交流,深化国际交流与对外合作。深入实施创新发展战略,主动融入G60科创走廊,做实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企业,集聚创新人才,打造面向未来的“创新海盐”。

  高品质滨海特色宜居城市。加快推动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与市域一体化发展同频共振,发挥海盐在人文底蕴、生态环境和城乡协调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加快美丽县城建设和乡村振兴。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治理,营造平安和谐、文明向上的社会环境,彰显“千年古县、江南水乡、滨海新城”的城市气质,打造生态更优质、城乡更美丽、社会更和谐的滨海魅力之城。

  到2027年,地区生产总值冲1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冲10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保持同步,成为率先基本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县域样板。

  现代产业体系竞争有力。高质量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先进制造业规模持续扩张,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成效显著,以智能制造为主体、服务经济为支撑,高端引领、特色突出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加快形成。

  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2+2+X”接沪连杭融嘉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取得阶段性成效,基本建成高水平交通网架,开启轨道交通时代。海河联运初具规模,新一代信息网络实现深度覆盖,沿海输配水网进一步完善。

  开放创新战略卓有成效。全面接轨上海、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平台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国际贸易合作取得长足进步,高质量、开放型的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协同创新能力更加完善。

  滨海城市魅力充分释放。产业、城镇和生态格局不断完善,分工合作、良性互动的产业园区体系、港口体系和城镇体系更加成熟。城市功能更趋完善,品质显著提升,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走在前列。

  展望2035年,全县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提升,各项指标走在全省前列,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台阶,基本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杭州湾两桥之间黄金海岸经济带海盐特色“金名片”持续擦亮。

  立足两桥之间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充分利用滨海岸线资源,全县域全方位系统谋划沿海区域发展,促进产业集中布局、城镇集聚发展、生态集约保护,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在巩固和厚植优势的基础上重点突破、补齐短板,统筹构建“一带引领、一轴带动、四片协同、多点支撑”的沿海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促进海岸经济带蓬勃发展。

  “一带”即“沿海高端产业带”。串联海盐经济开发区、海盐核电关联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平台,整合海岸沿线文旅和港口资源,重点建设南北湖未来城、同位素产业园、氢能产业园、5G通讯产业园等。

  “一轴”即对外开放发展轴。重点依托通苏嘉甬高铁,全面加强与南通、苏州、宁波等地以及嘉兴中心城区的开放合作。以交通带动发展,将海盐高铁新城作为重要节点,放大产业优势,推动人才、资金、设备、平台等各类创新要素在海盐汇集和流通,全方位融入长三角城市群。

  空间范围:包括开发区(西塘桥街道)、望海街道、秦山街道、南北湖未来城产城融合区等。

  建设重点: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核电关联及核技术应用(同位素)、5G通讯及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健康食品等产业。

  建设重点:深耕千年古城复兴,推进古城核心区文旅品质提升,打造滨海水乐园、日出观景平台等一批标志性旅游打卡点。依托海盐武原老城区,结合高铁新城形成城市核心板块,加快滨海文旅新城等特色服务业平台建设,加快培育商务商贸、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依托南北湖自然资源,强化南北湖景区、澉浦古镇、南北湖未来城的互动发展。

  建设重点:重点依托通元镇、于城镇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以海盐农业经济开发区为核心,以丰义村、雪水港村等为重点,重点培育发展精品蔬果、湖羊、稻虾等全产业链产品,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建设重点:发挥百步经济开发区(百步镇)、沈荡镇区位优势,与海宁市、南湖区协同发展,为融入嘉兴、承接上海制造业转移提供空间载体。

  “多点”即依托海盐经济开发区、百步经济开发区、秦山核电科技服务创新发展区以及海盐农业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平台,积极引导优质科技、资本、人力等要素向平台集聚,加强区域间、平台间联动协同发展,促进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重点区块。

  依托现有基础,重点构建“3343”现代产业体系,即夯实高端装备制造、智能集成家居、现代农业等三大优势产业,深耕核电关联及核技术应用、5G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三大特色潜力产业,培育发展未来能源、人工智能、未来健康、海洋新兴产业等四大未来产业,壮大临港物流、数字贸易、滨海旅游等三大滨海现代服务业,全力打造环杭州湾高质量产业带新增长极。

  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专业化智能化发展。以专业化与智能化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等产业。做精做专五金冲压件、小型专用设备等传统制造领域,拓展军工、核电、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应用领域,打造高端专业设备。加大研发、检测等方面的投入,开展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网络等数字技术赋能传统装备制造,推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全环节的智能化集成,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用好用活“链长制”,发挥恒锋工具、七丰精工等重点企业带动作用,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着力补齐产业链短板,全方位推进产业链提升,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

  促进智能集成家居产业长足发展。依托百步经济开发区(百步镇)平台,聚焦智能化、系统化发展道路,重点提升集成卫浴、软装饰品、集成橱柜等领域的智能制造水平,拓宽厨电、小家电、智能控制器等智能家电领域,构建全方位一体化的智能家居系统和生态链。聚焦集成家居智能制造、家居产品创新孵化、终端产品时尚体验三大板块,探索建立智能集成家居“产业大脑”,努力建设产业链完备、创新实力强、具有竞争力的智能集成家居产业示范基地。

  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集聚农业特色产业优势,做大做强生猪、蔬菜、粮食、小龙虾等重要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物流和营销,打造长三角地区富有竞争力的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做大做优“青莲食品”“海盐大米”“海盐稻虾”等品牌。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研究、种质资源保护、智慧农业发展,加快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建成万亩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加强精品农产品和功能性农产品生产,与美丽乡村精品村相结合,打造高能级康养农业基地,推进农产品向功能性食品、旅游产品方向发展,做精大健康产业。

  大力发展核电关联及核技术应用产业。推进海盐核电关联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布局核技术应用产业、核电生产性服务业、核电装备制造业、核电数字信息产业等。瞄准核电新堆型、新市场,做大以机械及电气设备、核级紧固件等为主的核电关联制造业。瞄准核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方向,积极培育核电数字信息产业。积极探索以同位素研发生产、核能供热(暖)、辐照加工等技术为主要特色的核能综合利用,不断开拓核能发展新空间。深化与中核集团的战略合作,加大与中核同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的产业协同,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

  做大做强5G电子信息产业。紧抓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机遇,依托5G通讯产业园,围绕电子信息产业链,主攻电力装备、仪器仪表、5G通讯、工业自动化等领域,加快产业向中高端领域迈进。大力推动良信电器、煜邦电力、海利普、安费诺等一批重点企业产业链延伸发展,加快突破一批应用于汽车、电信与数据通信、计算机、航天航空等领域的信息传输关键核心技术,鼓励企业加快智能化产品的创新和研发。培育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关键器件和设备、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服务业,构建涵盖面广、重点产业突出的5G电子信息产业。

  做实做优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依托海盐经济开发区省级平台优势和化工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嘉化集团、三江化工、中达特钢等龙头骨干企业对产业链的引领带动作用,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环保纤维、精细化工、特种钢材等产业。以联胜、恒翔等新招引项目的建设达产为契机,加快化工行业技术攻关,大力开发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化工新材料新产品。以绿色、低碳、循环理念指导建材工业的发展,推动建筑材料生产提档升级。

  抢占未来能源产业发展先机。以美国AP氢能源项目为依托,加快开展氢能源共性技术攻关和应用研究。做好氢能产业补链强链,加快形成以氢能制储运、氢燃料电池和氢能应用关键零部件生产为核心的氢能产业集群,打造辐射长三角区域的氢能供应基地。加快冠宇锂电池、德业逆变器等项目建设,推动锂电池等储能产业发展壮大。探索海洋新能源生产、利用,积极开发近海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项目。

  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化,依托现有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和智能集成家居产业集群优势,重点突破数据采集、数据挖掘、数据传输等关键技术,研发高性能、高感知、灵敏控制的传感设备和控制系统,实现家居产品的人机对话、行为交互、设备互联和协同控制等功能,推广人工智能示范应用。

  紧抓未来健康产业战略机遇。利用秦山核电重水堆独特优势,重点布局以同位素产业为核心的未来医疗产业新赛道。加快核技术应用(同位素)产业园建设,致力打造集核素研究与制备、同位素标记化合物合成与应用、放射性药物研发与生产、核医疗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核应急救援为一体的全国医用同位素产业示范基地。以核电特色小镇为依托,形成以核医疗为代表的未来医疗产业集聚区,着力构筑未来技术创新平台,建成国内最大的同位素原料供应基地、全国有影响力的标记化合物合成及应用基地以及核药生产基地。

  致力于打造集核素研究与制备、同位素标记化合物合成与应用、放射性药物研发与生产、核医疗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核应急救援为一体的全国医用同位素产业示范基地。

  打造两基地、两中心,布局建设同位素生产基地、核药生产基地、核技术创新中心、核医疗中心。近期规划面积约1900亩,远期规划面积3500-4000亩。

  ——同位素生产基地。规划用地面积1354亩。以同位素生产为核心环节,将集聚堆照同位素分离、提纯、封装,加速器生产同位素、核废料分离提取同位素以及核素标记化合物生产等需办理甲级放射性工作场所的产业。

  ——核药生产基地。规划用地面积412亩,以同位素应用相关产业为主,集聚同位素应用生产、辅助配套装备制造、高端核医疗装备等产业,主要用于乙级放射性工作场所生产企业需要。

  ——核技术创新中心。规划用地33亩,主要用于集聚同位素科研、产业孵化、教育培训、国际交流等机构,打造全国领先的核技术应用创新发展高地。

  ——核医疗中心。一期规划用地50亩,规划建设50-100张核药治疗床位,主要建设以放射性药物临床试验、诊断、治疗为主的全国核医疗中心,目标建设为“智慧核医疗”全国示范基地、全国最完备的核医疗临床实践培训基地、新型放药研发与临床转化试点基地。

  近期目标:到2027年,力争产业园区集聚产业关联企业25家,初步形成以同位素国产化为主导,高新技术为助推的产业体系雏形。

  远期目标:到2035年,力争产业园区集聚产业关联企业100家,形成全国有影响力的标记化合物合成及应用基地以及核药生产基地。

  创新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依托海盐经开,优先发展临港装备制造和海洋工程装备,延伸培育海洋观测监测、海洋勘探装备制造等行业,提升海洋装备工业技术集成和设备成套化水平。积极参与国家卫星海洋应用系统、海洋信息感知技术装备的研发制造,培育发展海洋信息产业。

  培育壮大临港物流产业。完善海港码头、内河港池、高等级内河航道、公路港等物流设施,发展多式联运的现代智慧物流体系。依托传化(长三角)智慧港项目,打造以港口中转、海河联运、内河集运、仓储配送等为特色的现代物流集聚区。加快高端物流仓储中心建设,配套先进自动化系统和智能仓储管理运营一体化设备,引导大型流通企业向供应链集成服务商转型,构建集采购、分销、仓储、配送、金融于一体的供应链协同服务平台。

  找准数字贸易发展着力点。深化跨境电子商务综试区海盐园区建设,支持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招引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商,引导纺织服装、高端紧固件等产业开展跨境电商贸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创业群体“走出去”,设立海外运营中心,加快国际物流体系和海外营销体系建设。支持市场主体设立海外仓或利用海外公共仓,助力跨境电商出口扩大规模。

  擦亮滨海旅游城市名片。深入挖掘海盐“八园争艳”、海塘文化、传统技艺等历史文化资源和山海湖自然禀赋,以滨海绿道为轴线串联南北湖风景区、观海园、滨海水乐园、滨海风车等标志性打卡点,搭配基础配套和景观节点的建设,打造集滨海游乐度假、湖山观光休闲、水乡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加快潮音阁修缮工程、日出观景平台等项目建设,延长“日出经济”产业链,积极培育“网红经济”“首店经济”等新型消费场景,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持续打造杭州湾面海第一城。

  1.“日出经济”:锚定“日出”文旅品牌,讲好追光故事,深化与抖音等平台合作,通过直播、摄影比赛等主题活动,推动从“网红”到“长红”的宣传跨越。不断延长“日出经济产业链”,持续完善景观配套设施,开发多条滨海特色旅游线路,利用海岸旅游资源积极发展夜间经济,将客流增量转化为经济增量。

  2.“网红经济”:着眼美丽经济培育,重点利用存量的建筑和资源,针对各个景区村庄不同的自然禀赋,不同的人文历史特点,打造个性化的村庄,吸引投资商进行项目投资开发,持续招引乡村旅游业态项目,实现景区村庄之间的差异化发展,打造一批“网红村”。

  3.“首店经济”:实施消费品牌提质拓展行动,吸引知名中高端消费品牌落户。立足县城发展特色和资源禀赋,出台支持政策,支持知名品牌来盐开设品牌首店,鼓励大型商业综合体集中引进品牌首店,形成集聚效应。

  构建沿海地区多向联通轨道网络。打造“轨道上的海盐”,加快通苏嘉甬铁路、沪平盐铁路建设,积极谋划沪平盐城际铁路延伸至南北湖、杭海城际延伸至海盐项目,初步构建高铁、城际轨道于一体的综合枢纽,加快融入沪杭甬高铁“半小时交通圈”、长三角城市群“一小时交通圈”。

  构建沿海区域内联外畅公路网络。完善节点互通高效通达的高速公路网,推动建设杭浦高速公路海盐联络线(一期)、杭浦高速公路南北湖互通改造工程。优化由国省道、框架性主干路组成的干线公路结构,加快推进嘉兴至海盐快速路(一期)、S207秀洲至仙居公路海盐通元至澉浦段新建工程,推动实现各镇(街道)10分钟上高速、相邻镇(街道)20分钟互达、各中心镇至主城区20分钟基本可达的“1220”交通圈。加强嘉兴至海盐快速路(二期)、杭浦高速公路海盐联络线(二期)等项目前期研究,力争纳入国家、省市相关规划。

  构建沿海区域美丽农村公路网络。围绕打造“七纵十二横”农村公路网目标,加快现有农村公路的“提档升级”,规范化、品质化推进农村公路新建、改造、民间桥梁提升等项目建设,提高农村公路管养水平,积极创建“美丽乡村公路”。加快对“断头路”“梗阻路”“盲肠路”的提升改造,推动湖盐线、九场线、硖盐线等县乡道改造提升项目实施,打通路网瓶颈。

  一连:杭浦高速公路海盐联络线.“五横四纵五连”干线上瑞线、海盐大道+盐北路、S303湖盐公路、核电大道、武袁公路(秦山-海宁界)

  四纵:G524常海线秀洲至仙居、百尺路+武袁公路(武原-秦山)、嘉盐公路

  五连:G525平杭线、嘉南公路(通元至澉浦段)、滨海大道、盐于公路、乐园路

  六射:杭浦高速公路海盐联络线(一期)(至嘉兴快速路)、海盐大道+嘉南公路(至嘉兴高铁枢纽快速路)、湖盐公路(至海宁、桐乡快速路)、杭浦高速公路海盐联络线(二期)(至绍兴、台州快速路)、G525西段(至海宁、杭州快速路)及G525东段(至平湖、宁波快速路)

  七纵:九里亭-场前(X509)、翁家埠-金丝娘桥(X331)、嘉兴-海盐(X104)、沈荡萧家堰-通元(X608)、南北湖-王店(X604)、余新-百步超同(X208)、王店-石泉(X607)(百澉公路)。

  十二横:元通-新善寺(X601)、西望线)、海盐-百步五丰(X602)、海盐大道、海盐-于城(X603)、硖石-海盐(X115)、张桥-大刘(X613)、核电大道、落塘-许油车(X605)、核电厂-海宁夹山(X606)、秦山-紫金山(X609)、武袁线.加快干支结合水路运输网络建设

  完善内河航道建设。围绕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和浙北航道网一体化,畅通骨干航道与支线航道联通,完善县域干线航道网络。加快建设浙北高等级航道网集装箱运输通道项目,提升杭平申线航道等级,分批改造何家桥线、官堂线、永明线、宋塘桥线、白洋河内河航道网,谋划杭平申线”(一主二纵一连)内河航道主构架。

  完善沿海港口、内河码头建设。科学集约利用港口码头岸线资源,坚持“统筹兼顾、远近结合、合理开发”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县内公用码头。整合“散、小、乱”现状,加快推进嘉兴海河联运示范区海盐内河枢纽工程,重点建设海盐传化(长三角)智慧港项目,提升码头大型化、专业化水平。对外深化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合作,强化与钱塘江中上游、长三角核心区块等地对接,拓宽港口业务渠道,增强港口辐射能力,融入长三角港航协同发展。

  提升海河联运能力。充分发挥海盐“前海后河”优势,加快谋划“1211”海河联运体系,支持海盐传化(长三角)智慧港项目打造为长三角海河联运枢纽港。推动海盐港与其他港口开展紧密型合作,加强海盐港区与虹桥空港的资源共享,提升通关便利化、货物保税流转等功能。

  全面推进海塘安澜工程建设。着重解决一线海塘整体防御标准偏低、局部缺口等问题,建设安全可靠、绿色生态、功能综合、运行高效的海塘工程,重点实施海盐县东段围涂标准海塘二期提标工程、海盐县长山至杨柳山段海塘提标工程等项目,形成集安全线、生态线、文化线于一体的高标准海塘。

  完善防洪排涝工程建设。进一步实施扩大杭嘉湖南排后续工程,提升骨干河道行洪能力,打开平原快速水路,实现洪水快速外排。加快圩区工程整治,合理优化圩区布局,建成防洪排涝达标、布局合理、管理科学的圩区体系。提升海塘防洪(潮)标准,通过强化消浪减压、强塘抗冲等措施,全面消除问题海塘安全隐患,提高海塘防台御潮能力。

  加快建设幸福河湖工程。充分结合“大湾区”“大花园”“乡村振兴”等战略部署,推动美丽河湖向幸福河湖的高品质迭代升级。推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快实施中小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农村水系综合治理、骨干河道生态修复等工程,积极推进美丽河湖示范县创建,构建互联互通的绿色生态水网。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健全与“一带一路”主要城市和“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常态交流机制,扩大国际国内“朋友圈”。积极对接上海自贸区、浙江自贸区建设,推进中国(嘉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海盐园区建设。主动承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溢出效应,依托海盐现有产业基础,搭建经济合作研讨、重点产业推介等经贸合作平台,促进产业交流合作。谋划建立长效产业对接机制,在重点地区设立长期招商和产业合作对接联络机构。落实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和优势科学技术创新资源涌入海盐。

  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落实“地瓜经济”提升能级“一号开放工程”,深度参与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协同分工,积极承接上海、苏州、杭州、宁波的溢出产业,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园区战略合作,谋划建设一批长三角合作共建园区,努力吸引长三角地区龙头企业来海盐设立公司。积极参与上海会展活动,争取将我县重点产业会议、高峰论坛等纳入虹桥国际商务区品牌展会。

  提升外经外贸综合竞争力。积极打造中外合作产业园,通过国际经贸洽谈等多种形式建立国际经济合作。积极搭建境外展销平台,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支持企业利用境外营销渠道优化外贸交易结构,扩大外贸出口量。大力引进出口型制造业项目和国际贸易总部型项目,加强外贸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企业出口产品自主品牌,提升国际市场产品议价权。加大对企业参展、市场开拓、风险防范、出口退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全力做大全县外贸出口规模。

  推动重大科创平台提能造峰。贯彻落实浙江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要求,全力构建“1+3+N”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构筑支撑海盐县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四梁八柱”。着力建设南北湖未来城、海盐核电关联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嘉兴G60科创走廊重点节点平台。实施重点产业领域科技支撑计划、科技型企业倍增计划、科创平台建设推进计划、科创项目集聚计划等,不断提高海盐科技创新能级。对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进行提档升级,强化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县科技创业园的建设。加快小微企业园建设,结合园区实际,合理布点科技企业孵化器,推动经济主平台实现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全覆盖,打造科技企业集聚区。

  “1”:打造一个科技创新策源地:加快完善南北湖未来城规划设计,高站位规划建设南北湖科创湖区,集聚高端科创资源,打造全县科技创新“策源地”。

  “3”:提升三大省级产业平台能级:整合提升海盐核电关联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海盐经济开发区、百步经济开发区三大省级平台,不断提高海盐县高新项目承载能力,实施重点产业领域科技支撑计划、科技型企业倍增计划、科创平台建设推进计划、科创项目集聚计划等,为经济高水平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N”:培育N个专业孵化平台:推进经济主平台实现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全覆盖,推进域外孵化器建设提升工程,形成内外联动的孵化体系。

  加强招大引强力度。科学编制招商清单,围绕世界500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投资超亿美元和超10亿元项目、高端外资制造业项目等进行精准招引。着重强化科创型企业招商力度,对科创型重大项目给予政策、资源倾斜。创新招大引强方式,探索招商流程模式化运作,优化项目信息共享机制,打造专业化招商队伍,培育一批专业能力强、产业和项目分析能力扎实的专职招商人员,建立健全重大产业项目招商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

  加强科创企业培育。建立健全由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省技术创新中心和省级企业研发机构组成的技术创新中心体系。鼓励企业开展各级企业研究院(研发中心)创建,支持企业开展创新攻关。依托创新能力突出的领军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共同建设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围绕电子信息、智能家居、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发展领域,打造新型实验室、培育科技创新企业。

  促进战略人才力量集聚提质。落实“智赢海盐”等系列引才计划,引进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大力建设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综合体,推进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一件事”改革,推动人才事项一站办理、一网通办。搭建人才发展平台,组织人才沙龙、创业大赛、高层次人才联谊会等活动,实施高端紧固件、高端装备、集成家居等方向高级技师紧缺人才培养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企校合作,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引导区域内资本良性互动。以嘉兴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鼓励本地银行与亚投行、金砖银行等银行交流往来。积极引导优秀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推动企业挂牌和上市。建立扩大各类产业投资基金及创投引导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努力探索构建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良性互动的生态链。

  引导跨区域科技交流攻关。搭建与浙江大学、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高校院所交流合作桥梁,增强创新资源供给,增进要素与产业融合。加强与国内外企业联动,挖掘科技人才流动潜力,集聚人才资源,对接海盐科技企业孵化器、企业研发平台、创投机构和创新服务机构,畅通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

  加快建设具有显示度的高端滨海功能区。强化对绮园传统建筑、传统民居等风貌保护,推进杨家弄历史文化街区、“八园争艳”等项目建设,打响海盐千年古城知名度。高品质打造北大街文化旅游街区、绮园商圈、吾悦广场等特色街区,建设天仙湖公园、海盐县文化体育健身中心、职教中心(竞技体育场馆)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提升城市辨识度。高起点谋划建设高铁新城,打造“水乡共栖境、未来创享城”,构筑面向未来的绿色低碳、创新共享的高品质之城。

  加快开展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强化县城能级提升,推动武原与县开发区、望海、秦山毗邻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快完善市政交通设施,优化公共充换电设施建设布局。实施老化管网改造,开展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建设。加快县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行政村以上地区5G网络连片优质深覆盖。加快建成现代化城市防汛排涝体系,全面提升水旱、火灾等灾害事件和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深化数字政府建设,统筹推进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停车、智慧社区等场景建设,持续提升城市智慧管理水平。

  加快滨海城市更新步伐。优化5分钟和15分钟生活圈公共资源配置,统筹推进旧改工作,推进开放式小区片区化改造,改善居民基本居住条件。完善城镇功能配套,加快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公共停车设施、慢行系统等项目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镇风貌品质。推进未来社区项目,加快海城、北荡、光明社区试点建设工作,打造人民幸福美好家园。

  加快构建高等级绿道网络。按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串联成网、特色彰显”原则,推动南北湖山地绿道、海盐海塘绿道(澉浦段、秦山段、武原段、开发区段)、翁金线绿道(武原段)、盐平塘绿道(武原段)、白洋河绿道等一批重点绿道建设,形成沿海区域整体绿道骨架。注重绿道网络对公园绿地、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街区、湿地水系等生态资源的串联和共享,完善信息导航、自助商业、休闲驿站等服务功能,打造可承办重大赛事的高等级绿道系统。

  推进沿海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科学利用岸线资源,突出海洋风情文化,积极发展滨海旅游、休闲观光等业态,全面提升开发区(西塘桥街道)、秦山街道、澉浦镇(南北湖风景区)等沿海特色小城镇品质,争创省级现代化美丽城镇。系统化开展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推动城镇优势和滨海特色融合发展,展现沿海特色风貌。

  开发区(西塘桥街道):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提高城乡人口产业集聚融合力度,服务城市发展。加快推进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和临港物流等优势产业创新智能转型,积极谋划氢能与储能等新兴产业。优化发展海盐港区,加强杭平申航道航运联系,加快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拓展临港物流、大宗商品储运等功能。全力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成为新时代“产城融合、循环生态、职住平衡”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新城区。

  秦山街道:加快核电关联及核技术应用产业集聚,全力打造核技术应用(同位素)产业园,推进同位素生产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争创浙江省核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打造未来医疗等新兴产业。加快推进零碳未来城建设,推动核能供热向更多居民以及工农业领域延伸,努力打造全省零碳创新示范基地。壮大秦山历史文化底蕴与内涵的筋骨,提升秦山文化影响力,打造文化传承新名片。

  澉浦镇(南北湖风景区):全力推进南北湖未来城开发建设,立足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和地域优势,形成一景(南北湖景区)一城(未来城)三镇(诗意江南的休闲小镇、绿色湾北的科创新镇、古韵钱江的文化名镇)的发展框架,打造成为服务杭州湾区的功能块、传承江南文化的大景区、创享未来发展的卓越城。重点推进南北湖风景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景区观光、休闲、度假等旅游功能,力争创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按照“EOD融资+片区开发”模式,建成5000亩钱江潮源世界级湿地,打造全国EOD项目样板。

  推进滨海美丽乡村建设。全域化推进未来乡村建设,积极争创省级未来乡村,打造“水乡味、滨海风”的海盐乡村振兴美好图景。重点加快南部未来乡村样板带建设,推动滨海乡村旅游连片开发,贯通丰义-雪水港-保山-南北湖等内线道路,形成见山面海山水特色“美村链”。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农村环境品质。探索村庄市场化经营模式,深化“绿野仙踪”乡旅品牌运营,串联盘活滨海乡村旅游资源,推进村庄景区化、市场化,促进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

  创新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强化城乡一体化规划设计,统筹推进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全国试点和通元“三宜”农村未来社区集成改革试点,在工业平台、产业园区等区位条件较好、产业集聚度较高的黄金区域,持续深耕“飞地抱团”强村富民行动,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加强陆域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污水处理厂入海排污浓度与总量双控,完善城镇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处理设施配置,重点提升污水处理设施脱氮除磷能力。加快提升企业废水处理能力,提高工业集聚区“污水零直排”建设、维护、监管水平。持续做好工业废气治理,重点开展印染、化工等行业整治。加强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做好土壤环境质量动态监测。深化推进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强化畜禽养殖业水污染防治,推进排泄物定点定量定时农牧对接、生态消纳或工业化处理达标排放。

  严格控制陆源入海污染物。推进入海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提升,加快入海污染源监测、溯源和整治,落实入海排污口在线监测全覆盖,建立工业直排海污染源管理档案。建设“一河一闸”通量自动监测站,健全“一河一闸”污染物入海通量监测,保持长山河、海盐塘2个入海溪闸总氮、总磷浓度控制目标。推进港口码头环境整治,完善港口码头作业区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大力推进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设施建设。

  加强沿海生态保护与修复。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对海盐白塔岛岛群等海岛生态系统的保护。开展海洋潮间带生态本底调查,在自然保护区等优先区域及珍稀濒危物种集中分布地设置固定监测站,逐步建立陆海统筹、类型多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加大对滨海岸线的修复,以EOD开发模式为指引,实施钱江潮源生态湿地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澉浦镇(南北湖风景区)以EOD开发模式为指引,全面做好南北湖未来城实质性开发建设,做实做细规划、设计、融资、建设、招商等各项工作,努力打造面向未来的产城融合新城。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以打造全省乃至全国EOD模式示范项目为目标,规划实施钱江潮源湿地更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美丽海湾”生态建设工程以及南北湖未来城山体生态修复工程、先行区(科创园)建设工程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工程等5个子项目,涵盖生物多样性保护、水生态修复、重点海域综合治理等7大方面生态治理内容。将生态治理作为美丽经济的有力抓手,以科创湖区和中央湿地为主轴,串珠成链,发展景区、镇区、垦区三区联动的全域旅游,积极引入新模式、铺设新场景、对接新业态,点燃夜间经济、假日经济,进一步做旺人气,重塑投资信心,吸引一批实力雄厚、理念先进的投资开发主体参与未来城开发建设。

  推动沿海产业绿色化发展。充分发挥核电绿色清洁能源优势,加快零碳未来城开发建设,打造国内首个、国际领先的零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探索风能、太阳能、核能等多种清洁能源组合应用路径,发挥核能综合利用优势,建立高效、节能、循环可再生的综合供能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资源能源消耗,遵循“工业互联网+双碳”路径,运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能耗调控、能效评价等智慧管理,加速制造业绿色化转型。推动海盐经济开发区、百步经济开发区循环化发展,加快节能降碳和资源循环高效综合利用。

  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劳有所得”。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地方标准规范提升修订工作,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公平和效率提供技术保障。高质量推动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海盐学院发展,实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突破,围绕海盐地方产业链,调整专业配置,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加快海盐县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建设,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着力构建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供给,逐步的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打造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弘扬经济带特色文化。大力弘扬海文化、盐文化,深入挖掘千年古城深厚文化底蕴,传承红色基因。探索乡村本土文化和非遗资源深度挖掘和创意表达,大力开发和引进文创、旅创、农创项目。加大文艺精品扶持力度,繁荣和规范民间文艺院团,创作一批具有海盐标签的文艺精品。打造新时代文化地标集群,依托文化艺术中心等设施,推进文化阵地提档升级,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文化惠民服务工程,建设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力发展以内容和创意为核心的新兴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和科技、商贸、旅游等业态融合发展,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进海塘联合申遗,加强馆藏珍贵文物资源数字化保护,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海盐的塘工号子已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结合海洋文化不断打造塘工号子的文艺精品。继续举办海洋文化节、祭祀潮神民俗表演等活动,打造《海舀情》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精品。加大海洋民俗文化的宣传力度,开展海洋民俗文化知识教育,开发海洋民俗文化节、传统海洋艺术以及各类旅游活动,形成富有海洋民俗特色的系列产品,培育海洋民俗产业新品牌。

  继续深入挖掘海塘文化、码头文化等。以明、清两朝鱼鳞海塘为主线,重点对明清古海塘、澉浦古港口等海洋文化遗产进行调查研究,整合钱塘江、鱼鳞海塘、河道、滨海古镇与历史文化遗迹等各类资源,深挖“水文化”“潮文化”,将“靠海而生”的海洋文化、“择水而栖”的水乡文化、“海滨广斥”的海塘文化进行有机融合,运用智慧化手段,打造以鱼鳞海塘为主题的滨海旅游长廊。

  加大对重大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完善、重点平台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方面的财政扶持和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推荐申报中央、省、市各级专项资金和产业基金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政策。加大县级层面对相关项目的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优质项目给予用地、资金等指标保障。

  强化项目支撑,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有关单位要针对我县打造“杭州湾两桥之间黄金海岸经济带”的重点任务,加快重大项目谋划与招引落地。强化项目储备,积极争取纳入嘉兴市、浙江省海洋经济重大项目库。优化相关项目立项、规划、报建等程序,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加大规划中确定的重大项目建设力度,加强跟踪,扎实推进项目落地见效。

  完善规划实施公众参与机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加强与主流新闻媒体的互动合作,开展规划目标、指标和重大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充分的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专题宣传、热点宣传、集中宣传、定期宣传等多种方式开展宣传工作。通过举办交流会、开展摄影比赛等方式,不断提升我县“杭州湾两桥之间黄金海岸经济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BOB体育官网平台app下载 网站地图


扫一扫访问移动端